香港记忆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
Leo Nikolayevich Tolstoy   —— Flying Fire


  不知不觉间,距离我去香港已经过去19个月了,原来设想的只是来香港读个一年的硕士就滚回家找工作的,没想到又多待了半年多时间。但是不管怎样,我在香港的生活终究是告一段落了。香港是一个物质的国际大都市,通过TVB,通过香港的电影,我曾对她有过无数的设想,然而直到来了香港,我才发现以前很多的看法都是不靠谱的。曾经对这种看起来金钱至上、缺乏温情的城市没有什么好感,但是这一年半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我脑海中印象的香港,一个充满了感情的城市。值此难眠之夜,伴着那一抹抹不舍,我想就自己的经历说一些对香港的看法。

曾经的幻想

  小时候看了很多港剧,既有武侠的,也有现代都市的,比如黄日华的天龙八部啦,古天乐的神雕侠侣啦等等,印象最深的要数林保怡主演的鉴证实录系列了,了解现代香港,我就是从这部电视剧起步的。抛开武侠剧不谈,单从都市剧出发,香港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维港夜景、兰桂坊的酒吧还有尖沙咀的富庶。总之,在我曾经的印象中,香港是一个奢华、繁荣、自由的国际大都市,似乎香港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由中环复制粘贴得到的,只是建筑的形状各有不同而已。这是我来香港前抱有的幻想之一。
  其二,我就读的是香港大学,虽然看过了很多港剧,但是似乎都没怎么在剧里面见过主人公谈论香港的学校。为了搞清楚港大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所学校,我通过官网仔细地查了它的一些有关信息,尤其是这所学校的外貌。通过官网和谷歌上的照片,我深深地被这所学校的欧式风格所打动(那个主教学楼真是太赞),被“新校区”的大草坪和硕大的校徽所打动。再看看剩下那些学校,俗!于是第二个幻想就此形成:港大是一所充满了欧式风情的园林式大学校。   其三,从港剧来看,香港人住的房子都不错,哪怕是家境一般的角色住的房子也还凑合。虽然我对香港寸土寸金,房价高得离谱等传言也是略有耳闻,但是想想人家出重金毕竟住的环境优雅嘛,在所难免,贵一点就贵一点吧。再说了,再贵和出国应该也差不了多少吧。于是,第三个幻想就是香港的房价高,但是住的房子舒适优雅。   其四,香港是数一数二的国际化大都市,曾经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其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汉语(普通话和广东话),即三言两语。因此,香港人的英语应该是倍儿棒的,虽然他们都说广东话,但是我如果用英语和他们交流,比如问个路啦等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第四个幻想:香港人的英语都很好。   第五个幻想:香港是国际大都市,生活水平之高那是世界瞩目的。为了维持这个高水准的生活,那么香港的薪资水平应该也是普遍很高的,传闻一个普通洗碗工的月薪都有两万港币。   好了,下面我将开始我的香港回忆之旅,看看现实是如何冰冷地击碎我的这些幻想的。

生活在香港

在香港学习,必定离不开在香港生活。这一节将从在香港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出发谈一谈在香港的生活情况。这些信息都是总结自我这一年半的香港生活,绝对字字真心话。随着介绍的深入,上述的某些幻想也将就此被无情地击碎。

  香港没有冬天,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我们理解中的冬天。我们印象中的冬天应该是身穿羽绒服,裹着厚围巾,戴着厚手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然而,香港的冬天和我们的秋天差不多。香港全年的气温一般在12~37摄氏度之间,很少有低于10度或高于38度的气温,而持续时间最长的温度范围约为20至33摄氏度。因此,在香港生活,根本不需要羽绒服,穿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夏装。可能是长年温暖的气候使得香港本地人不怎么抗冻,也特别怕热,只要气温降到十几度,他们就会穿起羽绒服(当然是比较薄的那种),室内就会开起热空调。而只要气温升到27摄氏度以上,冷气就会开动,而且一般会开在22摄氏度左右。因此,夏天上课前短袖短裤地去,上课时裹着厚外套的属于常见现象。香港人酷爱冷气,基本什么地方都装冷气,因此夏天在外面觉得热了,只要随便找家店铺逛逛坐会儿就能纳凉了。

  香港人的穿着打扮也和大陆人不同,具体我也很难用言辞来表达,但是你一看就基本能从服饰和发型上判断这个人是港人还是大陆人了。一般而言,港人打扮比较随意,有点嘻哈风,头发用周立波的话来讲就是“头势比较清爽”,而大陆人的身上则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香港的确是一个美食天堂,全世界的美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但是在路上见得最多的还是当地的特色餐点:叉烧饭,各种各样的叉烧饭。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特别喜欢吃香港的叉烧饭,诚然,我刚来香港的时候也特别喜欢吃这种甜甜的、既有叉烧肉又有烧鸡的饭,关键是价格还比较便宜。如果在学校吃单拼叉烧饭,一般只要$20左右,和动不动就三四十的饭一比,性价比超高。然而,任何东西吃多了就会厌烦,我也是在不知道吃了多少顿叉烧饭后开始厌恶这个油腻的大杂烩。于是,在室友和同事的循循善诱下,我开始寻觅其它的美食,开辟新的天地,下面将为大家展示鄙人的劳动成果。

  以下所列是地处西环的美食店,基本都是家常菜,全是我亲自鉴赏过的哟,并且熟悉的我都用港币明码标价了(排名不分先后,因为实在太难排,加粗的为特别推荐)。

  1. 客尚来(上海菜,各种经济客饭还送豆浆,$42)
  2. 赞记厨房(椒盐猪扒饭,$45)
  3. 潮苑(午市牛扒餐,司华力肠+煎蛋+黑椒汁+中汤+热奶茶,原价$41,出示学生证$37)
  4. 阿元来了(台式卤肉饭+皇室奶茶,$49)
  5. 桃源(各种午市套餐,$38~$48不等。黑帮人士开的店,吃饭记得要带钱哦!)
  6. 八方云集(红油抄手+招牌水饺套餐,附送豆浆一杯,$39)
  7. 鱼米(果醋猪软骨菜饭,$45)
  8. Oppa Chicken(韩式炸鸡,根据点餐不同,价钱浮动较大)
  9. 吉野家(和风牛肉饭,$38.5)
  10. 大家乐(只推荐惠州梅菜酱油鸡,$49)
  11. 书湘门第(湖南菜)
  12. 巴依餐厅(米其林推荐餐厅,新疆菜,大盘鸡乃是一绝!)

  以上就是在西环的美食了,其中潮苑午市牛扒餐我是亲眼看着它从$36涨到$38,最后到现在的$41的,简直就是心痛。还有其它的店铺,比如金祥排骨面北方饺子源等等,我吃的比较少,印象也比较浅,就不说了。下面罗列一下整个特区范围内的美食,该列表除了有做家常菜的店,还包括一些价格不那么家常的店(排名不分先后,加粗表示特别推荐)。

  1. 添好运(米其林一星的点心店,在中环IFC以及奥海城都有)
  2. 九记牛腩(上环的山上)
  3. 满记甜品总店(西贡)
  4. 荣氏烧鸡扒(铜锣湾有分店,人均$50左右)
  5. 澳洲牛奶公司(佐敦,各种鸡蛋制品和奶制品,光速上餐)
  6. 第一肠粉(太子,各式肠粉,比“一粥面”强上一百倍)
  7. 唐记包点(元朗有分店,各种大包子,物美价廉)
  8. Ruby TuesdayOutback(一流的牛扒餐厅,在铜锣湾,人均$200以上)
  9. 一兰拉面(日本的拉面馆,在铜锣湾,一碗面$98以上)
  10. 豚王拉面(日本的拉面馆,在铜锣湾,一碗面$90以上)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上面的清单里面没有海鲜?作为一个来自海滨城市的人,你以为我不想吃嘛?好吧,平复一下心情,其实对于一个穷鬼来说,海鲜在香港实在是消费不起,鄙人也没吃过多少像样的海鲜,西贡海鲜街的全记海鲜还比较不错,其它的就不清楚了。香港的食物总体给人的感觉就是菜比肉贵,海鲜最贵。肉要自己切,菜要整株吃。肉跟不要钱似的,菜连切都懒得切,不知道港人是怎么想的。

  如果你要问香港什么吃的最便宜?答案毫无疑问是麦当劳!香港到处都有麦当劳,而在大陆比较常见的肯德基却是难觅踪迹,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香港的肯德基相比于麦当劳价格贵上许多。比如说,麦当劳的各式汉堡套餐的价格从22港币到38港币不等,均为汉堡+薯条+碳酸饮料的标配,但是肯德基类似的套餐价格均在40港币以上。麦当劳还有两款汉堡的单点价格只要10港币!折算成人民币才8元钱一个,简直逆了天了。所以,在香港的麦当劳店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社会人等,也是当地贫下阶层偏爱的就餐选择。反观香港的肯德基,价格贵不说,地方少不说,连款式都跟大陆不一样,我们熟知的鸡肉卷等等餐点在这里都是找不到的,更可气的是味道还很一般,同样的东西其质量没法和内地相提并论。更有甚者,某些地方的肯德基简直在用它们的粗制滥造砸肯德基的招牌,在这里点名批评一下马场的肯德基,汉堡肉硬的跟砖头一样我就不计较了,薯条粗壮我就不吐槽了,能麻烦您以后把土豆皮削干净了再炸吗?!

  说到香港的肯德基,我就想列一个黑名单,把我不喜欢吃的都罗列一下,不过它们仅仅是不符合我的口味哦(同样排名不分先后,各有瑕疵,实难排序)。

  1. 新钊记(我住了一年的均益大厦二期对面,来港第一餐吃的就是它,之后被迫跟朋友来这吃了回夜宵,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 西湘记(做肉夹馍的,简直没法跟正宗的陕西肉夹馍相比,凉皮也是不地道)
  3. 莉苑(吃了一回就拉肚子)
  4. 港大学生会食堂(其实就是大家乐,廉价但是……各式叉烧饭吃腻,住家巧手菜的配图与现实从来不符,唯有惠州梅菜酱油鸡,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5. Groove(港大内的西餐厅,很难有西餐厅能做到什么都这么难吃的)
  6. 一念素食(港大内的素食餐厅,又贵又难吃,我居然带朋友去那里尝鲜,当时脑子真是进水了)
  7. 一粥面(除了肠粉是少有的亮点外,其它都不咋地,尤其是面食,不习惯碱水面的同志赶紧撤退吧)
  8. Kebab(港大的伊斯兰餐厅,不习惯中东菜的还是歇歇吧)

  黑名单就列这些吧,毕竟我是很仁慈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妄开吐槽金口。

  对于吃货而言,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是永无止境的。上述所列的美食清单只是香港美食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好吃的等着我去发掘,然而我已经没有时间了。虽然很可惜,但是我相信我一定会再回到这个地方,再来品尝那些我曾经的最爱的!

  下面就到了在香港学习生活最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问题了,那就是怎么在香港住的问题。香港寸土寸金,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尽管看上去香港七百多万的人口以及1104平方公里的面积好像密度并不是很大,但是其实香港人口都拥挤在32.6%的非绿地面积上,尤其是港岛和九龙。因此,如果穿梭在铜锣湾或者油尖旺的路上,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再加上香港的道路都很窄,还有汽车在身边穿梭,所以整体给人一种特别拥挤的感觉。人又多,住宅用地又少,因此香港的房子只能管天空要地,二三十层楼高的住宅在香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另外,由于香港发展较早,现今已经有很多高龄房产,但是这些房产因为有人居住,所以不能拆迁造新楼,因此在港岛的西环、九龙的油尖旺地区到处可见建于数十年前的破旧房屋,一点都没有现代化的感觉,晚上走在路上甚至能看到硕大的老鼠从你眼前窜过,让人为之大跌眼镜:原来香港并不是一个走哪都是中银大厦,到哪都是星光大道的,其实香港的老城区相比于内地的城市的老城区而言也差不多,甚至更差。

  那么问题就来了,香港的房价到底有多贵呢?我第一次搜香港房价的时候看到港岛西环的房价大概1万~2万港币一平,顿时觉得好便宜啊,比北上广便宜多了!为什么都说香港房价贵呢?但是一搜整体价格,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动不动就五六百万,根本就不是1万多一平啊!后来才知道,原来香港的一平默认情况下指的是一平方尺,大概是一平方米的十分之一,F***。那么租金呢?其它地方我是不清楚,但是港岛西环附近的房子一般都是12000港币起步价(两室一厅,无阳台,40平方米),近港铁站的就更贵了。好吧,既然房子这么贵,面积又这么小,那装潢啥的总该讲究了吧?毕竟香港人都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嘛!大错特错!一般在西环的房子都是老的不能再老的旧房,大部分都是老一辈香港人年轻时候住的,现在他们都搬到环境更优雅的地方去了,这些房子就正好留给我们这些来香港留学的住,毕竟离香港大学近嘛,而且离港铁站也很近,出行啥的都很方便。所以,尽管房子又小又破,厕所马桶很有可能不干净,洗澡没有独立淋浴间(弄湿整个厕所,包括马桶),晚上走在小弄堂(香港的路按照从宽到窄的顺序依次是道Road、街Street、里Lane,小弄堂就是里)还能看到个别老鼠走亲戚,但是房价依然是居高不下,毕竟是卖方市场嘛。因此,四五千的月租租个几平米的小单间已经是算不错的了,就不要再奢求租下整套房了,如果不是隔板房的话,那真的要谢天谢地了。

  下面谈谈住房类型问题。香港的房子按照外形和设施一般可以分为唐楼和洋楼两种。所谓唐楼呢,就是传统住宅,这种楼一般楼层较低,没有电梯(香港叫升降机),内部设施一般也比较简陋,因此租金也比较便宜。而洋楼就是相对“现代化”一点的房子,楼层很高,有电梯,现代装潢,当然租金就比较高了。如果你住的楼层高,那么每次往返学校都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在电梯里,但是如果你住的偏低,就会被地面上的各种状况干扰,比如施工啦(香港的道路每时每刻都在施工,早晨能督促你早起)、跑车啦(剧烈的引擎轰鸣声,晚上让你难以入眠)、摩托啦(效果同跑车)等等,吵死你不偿命。所以,在香港选房子的楼层,中庸是很重要的。另外,香港的楼层有一个地面层叫G层(Ground Floor),而不是大陆的1层,香港的1层相当于大陆的2层,以此类推,刚来香港的人可能会搞混。

  一般来香港念书租房子都会选择和学生一块合租,但是也有机会能够和房东一起住哦!我在香港的后期就是和房东一家人一块住的,由于主人家也住这套房,因此房子格外的干净和漂亮,设施也很齐全。再加上房东一家人都很好(既有大陆人又有香港本地人,还有个可爱的小女儿,会请我一块儿吃晚餐啥的,生病了还会拿药给我),我以不到5000的租金就获得了超过一个小单间的价值,还能融入香港社会,绝对是物超所值。所以,和学生合租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可能还会有更好的机会,只要肯花时间在相关的网站上搜索,比如HKUCSSA。如果你想和老外住一块的话,很简单,准备6000以上的租金就好了,他们一般都住在比较优雅的地段,比如湾仔啥的(整房2万以上很正常),然后就可以去找他们合租了,Facebook上有的是相关的信息。

  说完了我们,那么香港本地人是怎么住的呢?大家都直接去买新房住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香港人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买房的问题。香港房价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本地人难以买房,因此香港政府为香港本地人提供了廉租房,这些政府公屋的价格都比较便宜,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申请居住的,它有月收入的限制,超过该月收入限制的人并不能申请这类房子。所以有些香港人就会同时身兼好几份工作,然后提交一份低工资的收入证明,从而申请到这类房子。但这也仅仅是缓兵之计,最终还是需要自己的努力,贷款来购买属于自己的房子。总之在香港外来人居住是个问题,而本地人的居住也是一个问题,住房资源的紧张,工作岗位的有限,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港人十分排斥外来移民了(尤其是大量的大陆移民,他们大多以投资或者优才计划的方式移民到香港)

  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其交通之便利在这世上简直难有其匹,这一点要大大地表扬一下。有人说过,私家车在香港没什么大的用处,此言确实不虚,因为香港的公共交通网络几乎覆盖了私家车所能到达的任何一个地段,其多层次立体化的架构让人叹为观止。

  香港的公共交通主要由小巴、大巴、地铁、轻轨、电车以及出租车这几个大类组成,它们各自还有不同的具体组成部分,不同的交通工具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 小巴:香港的小巴分为红色公共小巴和绿色专线小巴两种,两者都有固定的最大乘客人数(一人一座,不许站立),都没有自动报站服务,司机都只会说粤语,但是红色小巴不设停靠站,随叫随停,没有固定的行驶路线,而绿色的则有停靠站以及固定的行驶路线。所以很明显,这种小巴基本就是服务香港本地人的,除非你会讲些粤语,并且熟悉这条巴士的线路,否则人家把你扔哪了你都不知道。香港小巴的最大特点就是亡命小巴,行驶时速基本维持在每小时60公里(这是限速。。),尤其在乘坐小巴走盘山公路下山的时候,你更加会体会到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 大巴:香港的大巴因袭英国的传统,基本都是双层巴士,只有少数是单层,比如A10这种机场快线。这些大巴由若干家私营公司经营,比较常见的有新巴、城巴和九巴。这些巴士的服务规程与大陆的巴士相似,但是坐着非常舒服(坐在二层时候可能会晕车),收费根据上车站点的不同也不一样,一些跨区的巴士收费可能会高达20港币,甚至更高。所以乘坐香港的大巴有时候也是种奢侈。
  • 地铁:搭载人数最多的公共交通工具自然是非地铁莫属了。香港地铁由港铁运营,它的线路相比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并不算多,总线路也并不算长,但是服务质量绝对是一流的,也不太会像上海的某些线路一样经常出问题。但是香港的地铁是比较昂贵的,起步价5港币,只要是跨过了维港那就是10港币以上了。但是学生可以通过使用学生八达通享受半价优惠,港铁公司也会在某些节假日或者纪念日推出优惠活动,可以减半甚至是全免出行费用。但是无论如何,地铁是香港综合了各种因素后最方便的出行选择了。
  • 轻轨:香港的轻轨只有在元朗至屯门地区才有,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陆上轨道交通,我只在去香港湿地公园的时候搭乘过一次,感觉与地铁差不多,就不详述了。
  • 电车:这里说的电车自然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叮叮车啦!叮叮车只有港岛北部才有,西起坚尼地城,东至筲箕湾,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成人只要2.3港币),最大的缺点就是龟速。叮叮车自1904年起就已经在香港服役,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了。港岛本来就很拥挤,车水马龙的,如果没有电车专用车道,叮叮车就得和机动车抢位,你说怎么可能抢得过机动车?而且叮叮车的维护费用居高不下,仅凭这一点点的车资收入,当然是入不敷出,赤字连连。尽管如此,香港政府仍然保留了这一交通方式,为的就是保留这一份珍贵的香港记忆。除了常规的交通以外,叮叮车还提供电车派对服务,可以租用一辆电车开晚间派对,一边玩乐,一边欣赏港岛的夜景。
  • 出租车:香港的出租车被戏称为“皇冠跑车”,根据颜色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红色跑车、绿色跑车和粉色跑车,原因就在于其行驶的高速度。香港的出租车根据所属地段的不同涂有不同的颜色,红色代表市区的出租车,亦即港岛的出租车,绿色代表九龙和新界的出租车,粉色代表大屿山的出租车。不管去哪里,坐出租车一定是最惬意的出行方式了,但是很遗憾,鄙人从来没有做过香港的出租车(主要还是因为穷),所以对香港出租车的服务也不敢妄加置喙,具体感受还是要靠自己去体会了。

  在香港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除了红色小巴以外,都可以使用八达通付款,非常方便。除了上述的陆路交通外,还有一些水上,甚至是空中交通工具,比如往返于港岛和各个离岛的汽船、往返于港岛和九龙的天星小轮(下层只要2港币,最便宜的跨维港方式)以及跨维港的直升机,当然还有往返香港和澳门的喷射飞航。

  说到出行,不得不推荐一些鄙人去过的,觉得还不错的香港当地景点,现将其罗列如下,仅供参考。

  • 海洋公园
  • 昂坪360
  • 西贡郊野公园(比较大,适合两日游览,著名景点有万宜水库等)
  • 龙脊(港岛东南部山脊)
  • 太平山(山顶凌霄阁、杜莎夫人蜡像馆等)
  • 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
  • 飞鹅山
  • 新娘潭瀑布
  • 赤柱
  • 清水湾、深水湾、浅水湾
  • 南丫岛
  • 长洲岛
  • 湿地公园
  • 志莲净院与南莲园池
  • 马湾公园

学习在香港

我来香港是来读书的!
我来香港是来读书的!
我来香港是来读书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虽然我自己都不信。。好吧,我来香港真是来读书的,顺便搞点副业而已。香港的教育系统也是十分发达的,我就读于香港大学,但是也去过其他的一些学校,因此这一部分就来谈谈我对香港高校的一些看法(仅包括对大陆开放招生的高校)。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这是我就读的学校,香港的,一度也是亚洲的,最高学府。这里曾出过多位名人,比如孙中山、张爱玲等等。香港大学拥有好几个校区,最大的就是位于太平山山腰的主校区,另外还有位于沙宣道的李嘉诚医学院校区、薄扶林道的体育馆以及位于港岛东南角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香港大学的主校区又可以分为旧校区以及百周年校区,后者是2012年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时候启用的新校区。由于和医学院的课程没有半点交集,港大的主校区也就成了我的主要活动区域。

  港大的主校区可以分为历史悠久的主楼、梅堂、太古楼、梁銶琚楼、纽鲁诗楼、图书馆、庄月明楼、黄克兢楼、明华综合楼、嘉道理生物楼、周亦卿楼、智华馆等几个部分,港大就是这些楼的综合体,大多数楼之间都有道路相连,雨天在这些楼之间穿梭完全不需要打伞,因此游历港大仅仅依靠二维的地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三维的导航。主楼就是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那栋欧式风情的建筑,极其典雅、庄重,位于主楼的陆佑堂是香港大学每年举行高桌酒宴和舞会的地方,充满了英式风情(然而它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作为我们购买苹果学生机的地方^_^)。如此典雅之处自然也就成了港大文学院的基地,承载了自清末以来广大文人志士的智慧,并继续滋润着后来者。梅堂的建筑风格与主楼类似,但是现在仅仅作为办公的地方,失去了教学的功能。好了,以上就是港大唯二的具有欧式风情的建筑了,作为硕果仅存的两栋欧式建筑,它们自然也就难免受到游客和学生的青睐,成为毕业照拍摄圣地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这两个别具特色的建筑以外,我就读的工程学院坐落在黄克兢楼,而我所在的计算机科学系则位于新建的周亦卿楼,我后来工作的实验室也位于周亦卿楼。在这些建筑里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智华馆了。该馆位于港大百周年校园内,在来港大之前我对一所大学的自习室的理解顶多是这样的:

  但是来到智华馆之后才知道,原来一个大学的自习室也可以是这样的:

  智华馆提供了极尽奢华的学习设施,除了各式沙发、摇椅、性能强劲的Windows PC机、讨论室之外,还有懒人沙发、5K显示屏的Mac电脑、优雅的静音深度学习区等平时难以想象的设施,让人不知不觉爱上学习,由衷地发出一种“原来学习也可以这样惬意”的感慨,果然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这么多的学费的确没有白交。

  尽管没有医学课程,但是由于一个室友是医学院的学生,因此也去过几次医学院校区。该校区坐落在沙宣道,毗邻大海,享受得天独厚的海景房学习环境,旁边就是玛丽女王医院,方便学生实习。港大的医学院接受了来自李嘉诚的巨额捐助,是港大的王牌学科,汇集了全世界的医学精英,大量课程都是外籍教师直接授课,而它的学费也是极其昂贵(硕士一年的学费是我们工程类的1.5倍)。

  港大硕士的学习压力相对本科而言并不是很大,但是自从我们这一届之后,新的计算机硕士课程要求至少一年半的学习时间,每门课每学期至少三次作业,并且必须完成硕士答辩项目才能毕业,比我们严格了许多。港大采用全英文授课,上课的老师成分比较复杂,有本校的讲师和教授,也有外聘的讲师和客座教授,与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联系也比较紧密。除外籍教师以外,本地的老师说英文大多带有港式英语的腔调,但是听多了还是能够习惯。所有老师,注意是所有,都是以学生为第一服务对象的,他们上课很耐心、很认真,同时也极其欢迎学生的互动,对于学生的提问总是有问必答,甚至还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这里的老师绝大多数时候不会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告诉他们找到答案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启发式而非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在此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造能力之高确实值得我们内地的教育界人士反思。

  与内地的大学不同,港大除了不受教育部的管辖从而拥有独立的大学人格之外,还有独立的企业运营部,该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资金管理,维持学校的运转,并为学校盈利,从而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这种成功的运作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材生,很多后来事业有成者都会给学校捐款(其实普通学生就已经在为学校捐款了,比如毕业证书的外套就是捐赠后获得的),这些大额捐款通过企业运营部门的运作又会给学校带来更大的收益。如此的良性循环,是港大能够长期屹立于学术之林顶端的重要经济支柱,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内地的学校参考。

其它大学

  由于鄙人只是在港大念过书,因此对于香港其它高校并没有什么比较深入的认识,无法单独长篇大论地对这些学校进行描述,因此统一写在这里。

  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尽管香港公认的最好的高校只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及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三所,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它学校就都比这些学校差。相反,在某些学科领域,其它学校的表现甚至强于这三所学校。

  香港科技大学是这些学校里面最年轻的一所学校,1991年成立,但是它的进步却是突飞猛进式的,现在已经超过香港中文大学,在综合排名榜单上成为与港大并驾齐驱的豪门了。顾名思义,科大的优势学科就是理工科,它所处的地方——清水湾——也是一个杳无人烟、风景绝佳、适合埋头苦读、与世隔绝的地方。我去过科大两次,都是为了看风景,但给我的总体感觉并不是很好,所谓的清水湾海景也不过如此,海滩BBQ也就那样,不能让人提起精神。而且港科大的建筑也没有港大来的优雅有格调(个人感觉),历史底蕴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我对科大的评价不是很高(非学术)。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所有大学里面积最大的一个,大约是港大的14倍,坐落于新界沙田的山峦之上,港铁东铁线的大学站即是香港中文大学。走进港中文,就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整体的建制、环境都与内地的学校差不多,真正的园林式大学。学校的各个建筑位于不同的山峦上,因此内部有免费的校园巴士可以搭载(仅对港中文学生和职员提供),不同楼之间也有扶梯相连。尽管叫做中文大学,但是港中文的强势学科却是理工科,计算机科学也是一大亮点。我只去过中大一次,仅仅逛了冰山一角,学校实在太大,而且与世隔绝(比港科大要好一点,至少有地铁),最近的购物中心在沙田,需要搭载地铁到达,整体感觉还是没有港大好(曾经申请过港中文,并且在港大之前获得了offer,但是仍然狠了狠心拒绝了港中文,最终等来了港大的offer,现在想想还是很满意当时的决策的)。

  香港的其它大学还包括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其中后两所不面向大陆招生。鄙人曾经去过一次城市大学,那个感觉就是:真的是城市里面的大学。城大位于九龙塘,隐藏于普通的城市建筑群之中,建筑风格与普通城市建筑无二,缺乏独特性,没有指示路牌难以发现这所学校的存在。学校出门之后就是地铁站和又一城购物中心,shopping虽然便利,但是很难让人联想到学校与这些建筑的联系,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所学校(最初也考虑申请城大,但是做了一番了解之后还是决定放弃,全力追逐港大)。除此之外的学校鄙人从未涉足,也知之甚少,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工作在香港

我想很多在香港求过学的学生都多少会想要留在香港工作一段时间,然而由于一些现实的原因,很多都选择了毕业就立即回大陆找工作。我有幸在读书时候就在香港兼职工作了半年,并且在学业结束等待拿取毕业证的这段时间里在香港全职工作了半年多,累计也算工作了一年多,所以顺便谈一谈在香港的工作情况。

  在香港工作,绝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香港的工作压力之大世人皆知,高居世界第一(当然不同领域有所不同,相同领域的不同工作环境也有所不同,学校里工作相对于企业当然更加轻松自在)。作为自由经济体,香港的工资除了缴纳一部分所得税以及强积金(香港的养老基金)以外,其余都是个人的可支配收入。香港的工资水平相比普通城市而言虽然很高,但是在发达城市之间比较并不占很大的优势,坊间盛传的洗碗工月收入两万虽然确有此事,但不是普遍现象,即使是那些月入两万的洗碗工,工作压力的增加与工资的增加不成比例。一般香港的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工资在12000~14000港币左右,硕士在某些领域(比如IT)可能高个几千港币,博士则浮动很大,上不封顶。就行业来看,香港的第一职业金融业的收入最高,部分应届生的入职薪资在月入数十万港币也是有的。第二,各类政府相关的职业,比如律师、公务员、警察等的工资也是比较可观的,一个警察的基本月收入可以达到六到七万港币,公务员在廉政公署的计划下(高薪养廉)也有丰厚的待遇,但是贪污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此外,医生也是一个高薪群体,拥有一定资历的医生(通常是港大医学或牙科毕业,并且在海外进修过高级课程的医生)收入可以与金融从业者匹敌。相反,本应该是信息革命先锋官的科技领域在香港并不吃香,甚至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普及程度也完全不及大陆(比如很多香港人看到支付宝以及微信支付时候的态度是:哇,原来还有这种神奇的东西,但是这些对于现在的大陆人而言早已是司空见惯了),科技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作为二等公民为金融和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那么相应的科技工作者的收入也普遍不如上述这些领域的工作者。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香港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大陆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香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大陆对香港的依赖也在逐渐减少,香港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港府已经开始认识到科技在经济以及产业革命中的重要性并且特意开拓了数码港、科技园等高科技园区以大力扶持本土科技产业的发展,但是收效甚微,在其它领域的挤压下,新兴科技企业难以在高物价水平的香港生存。我个人并不认同香港发展科技产业的做法,相反,我比较同意使用林毅夫先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决香港的问题。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它生存的特点,这些特点给这些国家和城市带来了不同的优缺点,而经济要想发展,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要求这些企业拥有自生能力(即在公平竞争、没有政府扶持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通过妥善经营能够获得盈利从而生存下去的能力),而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则取决于该企业所处地域的比较优势。对于香港而言,金融、医学等领域无疑是香港拥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相比于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而言),而科技则是劣势领域,在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政府扶持发展科技产业只会造就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政府扶持结束之后将难以生存,得不偿失。因此,稳定政治局势,继续发展强势产业才是香港的当务之急,至于科技嘛,用钱买就好了,毕竟香港是一个金融都市,而不是一个科技都市,已有的金融市场规模和操盘经验是香港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城市,它已经是佼佼者了,硬要充当全能战士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总结

  真实的香港和我原来印象中的香港确实有天壤之别,这里并不是豪宅林立、富可流油,也并没有充满英式风情,完全被西化,相反,这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城市,一个现实的城市。在这里,富贵与贫贱并存,东方与西方融合,生活节奏可以快到路上所有人都行色匆匆,同样也可以悠闲到大家去公园里散步赏花。它是一个大都市,中环高楼林立,但是也有大面积的森林覆盖,绿意盎然。它有繁华的维多利亚港,也有西贡的清澈海滩。在大街上,你可以听到粤语、普通话、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各种语言,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在一起亲切攀谈。早上出门的时候你住处的门卫会对你说早上(粤语,意思是早上好),帮了别人哪怕一点点忙的时候你会听到对方的唔该(粤语,意思是谢谢),街道虽然没有日本的干净,但是人的素质却是世界一流。作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自由、开放、国际化,这才是香港的地标,赖以生存的基础。我相信,只要坚守这些理念,不去理会其它的流言蜚语和恶意挑唆,香港一定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扮演重要的金融中心的角色,继续它的繁华与宁静。作为我人生中的重要一站,香港终结了我的学业,开启了我的事业,也开拓了我的视野,尽管期间出现了“占中”等中港冲突事件,但是在一年半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我逐渐认识了这个陌生的城市,逐渐感受到了隐藏在资本光鲜外衣下的属于香港的返璞归真的热情,我从没有对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相反,它将作为我人生的一笔财富,随我远行。

谨以此文,聊寄遐思

文章目录
  1. 1. 曾经的幻想
  2. 2. 生活在香港
    1. 2.1.
    2. 2.2.
    3. 2.3.
    4. 2.4.
  3. 3. 学习在香港
    1. 3.1.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 3.2. 其它大学
  4. 4. 工作在香港
  5. 5. 总结
|